分享:侵害个人信息的“疤”何时才能彻底愈合?
1月12日有报道称,有网友爆料拼多多App远程将其手机相册中的图片删掉。并不知情的网友被vivo手机系统检测发送的信息提醒,最终在手机回收站里找到了被删除的图片。为何会被删除照片?起因是该网友发现拼多多的一项活动涉嫌虚假宣传,于是便找到客服进行理论,而被删除的照片正是网友截图活动页面所搜集起来的证据。对此拼多多客服回应称是清除缓存造成的。vivo官方客服回应称如允许对应的权限,该软件就可以获取对应的信息。
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,12日晚间,拼多多官方做出了回复。首先承认确实是删除了用户的照片,但删除的是“缓存”的照片,并非入侵用户手机系统。
“ 在拼多多App内的客服聊天页面,点击“+”选择“拍摄”并完成拍照后,如果立刻点击发送,这一图片会被保存至系统相册;如果在发送之前,进行剪裁、美化等编辑动作,App会保存一张拍完的图片到系统相册,起到类似于“缓存”的作用,待编辑完成并发送后,App会删除编辑之前的图片,保留编辑后发送的图片。这导致了vivo 系统认为有删除图片的操作。”
截至目前,vivo官方并未对此作出回应。而大家更多质疑的是拼多多是否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?自从进入数字信息时代,个人隐私信息问题一直都是难以愈合的一处“伤疤”。
关于App侵权问题,政府也多次出手干预。2020年工信部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工作,七次通报多款侵害用户权益App,其中不乏包括腾讯新闻、QQ浏览器、京东、咪咕爱看等多款热门App。责令1571款违规App进行整改,公开通报了500款,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直接下架,涉及120款。工信部还曾召集苏宁、蚂蚁、新浪、阿里、百度等在内的11家互联网企业向社会做出公开郑重承诺,将严格落实App侵犯用户权益各项整治工作,保障用户合法权益。
为何在如此严格的制度下,侵害用户隐私权利现象依旧屡禁不止?有专家指出,由于我国App产业普遍采用前端免费、后端获利的模式,为了商业得益,绝大多数App都会强制获取用户各种信息。随着技术发展,盈利模式也从在线广告向基于大数据的定向推送、精准营销转变,用户个人信息正成为企业攫利的核心价值源。为了持续获利,部分应用商店及移动应用分发平台还会利用技术对抗、更换“马甲”等方式故意逃避工信部监管。
那么真的没有办法可以保护我们“赤裸裸”的个人隐私吗?此前网信办起草了《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(App)必要个人信息范围(征求意见稿)》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在《征求意见稿》里详细的指出了网络直播类,在线影音类,短视频类,运动健身类,浏览器类,输入法类,安全管理类,电子图书类,实用工具类等App无须个人信息,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,还详细规范了地图导航类,约车类,通信类等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。 (编辑:我爱故事小小网_铜陵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